服务创造价值、存在造就未来
2025年第13周,全球通信行业迎来两大焦点: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发布新一代芯片及CPO交换机技术,进一步巩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地位;与此同时,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持续加码深海科技政策,推动海洋通信、海底数据中心等细分领域加速发展。这两大事件不仅标志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交汇,也为全球通信行业未来格局注入新动能。
英伟达GTC大会发布新一代芯片与CPO交换机
3月19日,英伟达GTC大会成为全球AI产业焦点。公司发布了基于BlackwellUltra架构的B300芯片,其性能表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在NVL72机架配置下,GB300的算力性能较前代GB200提升150%,而下一代Rubin芯片的展示更凸显技术迭代速度——VeraRubin平台的综合性能达到GB300的3.3倍。英伟达预计,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突破1万亿美元,AI工厂的规模化建设将驱动硬件需求持续增长。
在交换机领域,英伟达推出Spectrum-X™和Quantum-X系列CPO(共封装光学)交换机,首次将硅光技术深度整合至交换机架构中。其中,Quantum-X支持单端口800G传输速率,整机带宽达115.2T,可跨区域连接数百万GPU集群,同时降低能耗与运营成本。根据规划,Quantum-X将于2025年下半年上市,Spectrum-X系列则计划于2026年推出。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大规模AI集群的数据传输瓶颈,也为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革新提供新方向。
英伟达的生态布局同步扩展。除硬件升级外,公司推出AI推理服务软件Dynamo,并更新面向机器人开发的GR00TN1模型框架,进一步强化“计算-网络-应用”全链条能力。随着BlackwellUltra芯片量产及CPO技术落地,英伟达正从单一芯片供应商向AI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转型。
深海科技政策驱动海洋通信产业扩容
中国政府对深海科技的战略定位持续提升。3月12日发布的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“深海科技”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,明确要求与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协同推进。地方层面,上海市于3月20日宣布出台《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(2025-2035年)》等文件,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,重点支持海底电缆、海洋观测网络及海底数据中心等关键技术研发。
这一政策导向为通信行业开辟新市场空间。海底电缆作为跨洋数据传输的核心载体,其铺设与维护需求预计随全球数据流量增长而攀升;海底数据中心凭借低能耗、高散热效率等优势,成为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选项。此外,海洋通信导航系统的精准度提升、深海探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,也将受益于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。
从技术路径看,深海通信面临高水压、复杂环境信号衰减等挑战,需突破光纤传感、水下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。政策推动下,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攻关,推动深海通信设备国产化进程。随着海洋经济规模扩大,通信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主线。
本文源自金融界